资讯

会计系大学生“光鲜”就业率的背后

(作者:骆伟琼, 李一硕, 唐璐)

受金融风暴影响,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令人关注。

为了具体了解会计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中国会计报》记者日前调查采访了近20所大中院校,结果发现,与前两年相比,会计系大学生的就业率没有太大变化,绝大多数都在90%以上。

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

调查显示,会计专业在全国排名越是靠前的高校,其学生就业受金融风暴影响越小。

就记者采访的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来看,各方几乎众口一词:会计系本科生的就业率受金融风暴影响不是很大,情况和去年差不多,截至目前,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去向还是集中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和银行等。

就业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但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的回答还是让人感受到了一丝隐忧,“客观来说,没有去年好,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标准有所降低,虽然最后也都能找到工作,但是和他们所期望的有一定差距。”这种“人人都有工作,就是工作不满意”的现象在中等院校更加明显,这些院校会计系的毕业生动辄好几百人,尽管就业率喜人,但就业质量并不高。河北石家庄某学院会计系的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这一届同学都有了就业意向,但很大一部分签的都是小企业。

国际会计系学生吃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国际会计系学生逆市走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去年底就已找好去处。

以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为例,这两所学校的国际会计系学生人数都在50名左右,现在这些学生早已被“抢购一空”。

“我们招的人数少,学生都很优秀,他们找的工作也都很不错。”南京大学国际会计系一位老师向记者透露。

南开大学商学院的工作人员 也表示,该院会计系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大银行和国有企业,工作地点也都倾向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另外,在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班和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A)班的就业情况尤其好。

“前不久,美国道富银行就要走了10多个AA班的学生。”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汪祥耀对记者表示。

据汪祥耀介绍,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开始与CGA和AA合作,每年组建两个独立的课程班,并与学院的课程进行互认,采用英汉双语教学,目前学生毕业时两个资格证的通过率已达30%。

“这两个课程班的开办,非常有利于学生接触或者进入大型外企。另外,学院和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国际知名银行等都有很好的联系与合作,这对毕业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汪祥耀说。

考研、考公务员人数激增

为了回避“就业难”的窘境,继续读研不失为本科毕业生们一种好的选择。另外,很多人在目睹了一些师兄师姐参加工作不久就被裁员的事实后,更倾向于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于是报考公务员成了另一股潮流。

天津一所高校会计系的马同学告诉记者,班上有一半人考上了研究生和公务员,还有几位同 学准备出国留学。“我在找工作和考研之间徘徊了许久,最后我得到了保研的机会,所以还是继续读研吧,说不定几年以后,就业环境就变好了。”马同学表示。

华中科技大学会计系的熊同学比较幸运,今年7月,他将到北京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报到上班,据他所知,班里还有几位考研落榜的同学打算再备战一年,暂时不踏入职场。

汪祥耀也表示,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今年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学生比往年多,而且考得比往年好。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这一届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更是比上一年增加了20%。

男生比女生更易找到工作

“男生找工作比较有优势。”这是许多会计系老师和学生特意跟记者提及的现象。

“有的企业甚至明确表示只招男生。”虽然熊同学很不情愿将自己的幸运归根于自己的性别优势,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还记得,在自己找着工作的那一次招聘会上,同行的其他3位男同学也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女同学则几乎全部铩羽而归。

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李长爱对于这种现象深有体会,学院男女生的比例大概是3:7,虽然女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都不比男生差,甚至更加优秀,但很多单位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性别歧视。

针对女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差的情况,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甚至还专门开展了“女教授帮助女学生”的活动。

随后,记者针对这一现象采访了一些企业负责人,他们有的表示企业的这种做法纯粹是为了平衡单位已经严重失调的男女比例,有的认为男孩子抗压能力强,有的则担心女孩子不能适应要经常出差的工作特性。

“不少女性毕业后要不了三五年就结婚生子,这种人事上的变动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隐性的损失。”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是什么让他们的梦想萎缩

徐林是武汉一所重点大学的会计系学生,近大半年来,他一直跟我保持联系,每次都会跟我说起他找工作的情况。

2008年10月28日:“我一直想进北京的德勤,既然决定了就不会改。”2008年11月2日:“前天我去德勤面Par(合伙人),聊得很轻松,但要到12月才出结果。”2008年12月20日:“到现在我还没接到通知,看来去德勤是没戏了。”2009年3月16日:“随便签了一个,先保底,不能再耽误了。”2009年4月14日:“XX银行终于给消息了,打回原籍!”徐林算是找着工作了,回到家乡,接受他的第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用他的话说,尽管与所学专业不那么相关,但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也好。

  然而,从他的语气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好男儿志在四方”,他更是。徐林学习优秀,去年10月,他参加了2008德勤税务精英赛,获得了优异奖,自此暗暗下决心,非“四大”不进。

事实上,像他这种参赛得奖选手,毕业进德勤应该是十拿九稳,但一场从大洋彼岸吹来的金融风暴让这个刚刚准备涉足社会深海的青年呛了一大口水。

悠长的等待期,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活,“真倒霉,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一届?”随后,他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妥协,从首都到省会城市,再到小城镇;从追求个人发展到只求工作安稳即可。

其实,徐林只是千千万万毕业生中的一个缩影。他们逃避眼前的现实(考研),他们“啃老”留学,他们搁置梦想,成就 了学校依旧光鲜的就业率。

当然,我们更要把目光对准还在各个求职会上不断消耗自己热情的同学,其实他们中的许多又何尝不是拿奖学金的好学生!只是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求职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考验家庭、考验学校的行为。在采访中,一位高校的老师告诉我,“剩下”的很多都是成绩好,但家里“没关系、没门路”的学生。

我想,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像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汪祥耀所说的那样,除了让学生接受基本的大学教育,还定向培养他们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多参加实践活动,情况应该会更好一些。

“你可以失业,但不可以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这是徐林托我告诉“战友”们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