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起开讲:信息与博弈—妙算草船轻取箭
明清时代的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说领域几无比肩者,其中一些不朽的作品,曾经给一代又一代人美的震撼、美的享受。这种美是一种玄妙,妙在让你需静心品味才会发现它的奇与味。这奇妙的小说与财务管理如何大搭接起微妙的联系呢?
走进小说的世界,体味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分享最美的艺术,便知小说的不凡魅力。四大名著皆发于此。而《三国演义》的不凡,不在于刻画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妙就妙在背后有许多值得玩味的财务会计内涵。
三国中的信息与博弈 妙算草船轻取箭
《三国》中草船借箭的部分,综合表述了会计预策、决策、控制、监督、考察、评价的职能,从会计角度看不外是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
先说什么是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以货币、实物、时间为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家庭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预测、决策、记录、计算、控制、监督、分析、考察、评价、反馈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以会计工作人员遵循的法规、道德、诚信、操守、态度、修身、齐家、治国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草船借箭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不妨翻阅三国原文相比对照。故事是以“立军状孔明造箭,惮良才公瑾用谋”开始的。而在这个部分,罗老先生很清晰地叙述了草船借箭的前因:
第一,为了对付曹操集团,抢占国内市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形成军事同盟,但这种同盟是彼此利用,而不是桃园结义那样的生死相依,用会计术语说,就是通过协议进行利益安排的单位,但距离控制或者合并报表还相去甚远。
第二,孙权团队的高管周瑜声称,缺乏江面上作战使用的军事武器——箭支。根据小说中诸葛亮的智谋,他应该知道是否缺这种物资,也应该知道孙权集团筹备此物资的能力;其实根据周瑜的能力,既然决定和曹操集团战争,那么这种基本的军备照理是不会急缺的。
第三,敌军兵临城下,战斗迫在眉睫,孙权集团周瑜大将军要求刘备集团高参诸葛亮十日内监造十万支箭,鉴于双方有同盟关系,且孙权集团在同盟中的份额较大,所以要求刘备集团增加这种管理人员的投入是合理要求,但诸葛亮,由于双方是同盟而非一体,凭其智力,也可以拒绝。
第四,周瑜自称暗地里吩咐本集团的军匠拖延推诿,延误工期,以期治罪诸葛亮;但在现实中,公司聘请仅有合作关系的其他公司高管来主持重大生产项目,只要不授权,凡事都会掣肘,根本不用暗地嘱咐员工不合作。
第五,诸葛亮根据掌握的信息,预计第三天晚上长江江面上有大雾弥漫,可以诱使曹操放箭,并且,他知道周瑜、曹操都不掌握这些信息,所以诸葛亮没有拒绝监造箭支。
总而言之,草船借箭就是充分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完成近期经营目标。
接着,草船借箭的准备工作开始了。这段就姑且描述为“诸葛亮围船布阵,鲁子敬仗义相帮”。这一部分又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第一,周瑜部下鲁肃,应诸葛亮要求,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六百个士兵,每条船上还用青布制作了幔帐以伪装战船,并用草物扎成假人千余个充当作战士兵。
第二,鲁肃保守了这个秘密,没有将以上事项告诉周瑜。
第三,诸葛亮用他掌握的天文知识和水文知识,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推测出了天气状况;他了解曹操的多疑性格,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第四,于第三日凌晨,江上大雾时,诸葛亮带鲁肃一起靠近北岸曹操驻军营地,执行借箭计划。他和鲁肃是好友,固然可以邀请同去,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将鲁肃留在周瑜身边,否则鲁肃非常可能在关键时刻泄漏他的计划。
终于,正如诸葛亮所判断的,草船借箭的过程很顺利。真可谓是“孔明妙算千帆诈进,孟德失策万箭齐发”。这段小说迎来了它的高潮段落——
第一,诸葛亮命令将船只沿江边一字儿摆开,佯装进攻曹营——这里释放的信息是:大兵突发,借雾袭击。
第二,曹操的判断:战争中偷袭是常事,借雾掩护偷袭更是正常,于是曹操断定这是偷袭而不是佯攻,命令弓弩手迎敌,放箭射击。
第三,诸葛亮待船只一边受满箭枝后,然后又命令每只船只调整方向,让没有受箭的另一半边面临曹营,诱使曹营继续射箭,直至每条船只上的草人受满箭枝为止。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大雾不能散去,曹操不能觉察他的真实意图,且己方士兵的喊杀必须有力持续,还有,曹操的箭必须有足够的密度,才能使这个时间段尽可能短,否则,己方击鼓呐喊却不迅猛逼近,曹操会发现异常。
第四,当每条船只受满箭枝之后,诸葛亮又命令二十条船上士兵大叫“谢丞相箭”,然后凯旋回师。此处,距离曹军距离要合适,水文情况也要合适,“船轻水急”否则曹操还是可能追来的。
此时,曹操方才知道中了诸葛亮的“瞒天过海”之计,后悔不已。事件的结果成就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使其载誉而归。
从成本的角度出发,诸葛亮做到了以较少的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筹资成本主要表现在:二十条船,使用期三天;六百名军士,也是三天;二十条船上使用的青布幔子;二万多个草把子。这些物品,均无损失,都是可以继续利用的,成本不能说高,与十万多支箭的巨大经济效益相比,简直就是暴利。
然而,小说没有叙述的隐形成本,却一点也不低。这些成本,主要就是信息成本。
首先,诸葛亮必须了解战场的气象信息。古代交通不便,诸葛亮出山之前也没有如徐霞客那样游历过全国,他对当地气象水文的研究,都得在孙刘结盟初期完成,工作量巨大。
其次,诸葛亮必须了解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及决策方式。战争年代,谋略家对敌我双方主要将领的资历、性格、能力等,都尽量多加掌握,以备斗智和管理,为此,需要收集各种资料和案例信息,这是一件长期的、持续的工作,不可能如研究水文那样突击完成。
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所费成本多少?如果没有先期投入的信息成本,那么,即便损失船只士兵,诸葛亮还是可能完不成造箭任务,如果他坦承自己没有造箭能力,则孙刘联盟会不会受到影响,就难说了,更不用说节约制造十万支箭的军工费用、助长孙刘联合团队官兵的士气、重挫曹操集团的锐气等好处。
“草船借箭”故事家喻户晓,可这何以称为“信息不对称”呢?船中的草人,非士卒,此为诸葛孔明的私有信息。由此,魏的不知情,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错将草人当作敌军防御,徒劳送箭吴蜀也就在所难免。 |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一般就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在交易中占尽先机。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可谓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的妙用:鲁肃隐瞒了诸葛亮的计划,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漫天的迷雾隐藏了船中的草人并非士卒的真相,也导致了诸葛亮和曹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诸葛亮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这个优势,从而占据主动,“借”得了曹魏之箭。试想,如果这些不对称中某一项被打破,即:周瑜知道诸葛亮的计划,或者曹操知道诸葛亮的意图,那么诸葛亮不仅不能得到箭支,还可能性命不保。
从筹资学的角度出发,诸葛亮做到了以较少的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筹资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租用二十条船使用期三天;二是借用了六百名军士;三是二十条船上使用的青布幔子;四是使用了二万多个草把子,其成本较少,但取得了十万多支箭的超额利润。
【人物介绍】张连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对外发表文字600多万言,著述《数豆者说》、《鸣哨笔记》、《非常起发》、《左数字右人文》、《起而论道》等作品12部,为人文会计的开拓者和践行者,在会计审计理论实务和资本市场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本文节选自张连起最新出版的《起而论道》一书。
延伸阅读: